您的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红绿脉动ECO行”团队赴安徽灵璧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七月的灵璧,热浪与热忱交织。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红绿脉动ECO行”--新时代青年红色基因驱动乡村低碳转型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5日至7月8日,用4天时间…

  七月的灵璧,热浪与热忱交织。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红绿脉动ECO行”--新时代青年红色基因驱动乡村低碳转型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5日至7月8日,用4天时间在这片土地上完成了一场红色基因与绿色发展的深度对话。从中学课堂的思想启蒙到乡村田野的实践探索,从社区治理的微观观察到政策体系的宏观解码,团队以青春视角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让红色精神成为驱动乡村低碳转型的鲜活动能。

  图为 团队成员启程前合影

  课堂播种:红色基因里的生态密码

  灵璧一中的教室里,《南泥湾》的旋律唤醒了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团队创新设计的“三维课堂”,将红色历史转化为生态教育的生动教材。党史课上三五九旅用弹片磨镰刀的垦荒故事,让“自力更生”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名词;郝树才“气死牛”的开荒传奇,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到奋斗精神对改变生态的强大力量。当“烂泥湾变好江南”的今昔对比图展开,“红色精神如何赋能生态改善”的思考便在青年心中扎下根。

  思政课上的数字对比极具冲击力:浙江余村放弃年入300万的矿业,转型生态旅游后年收入突破2247万。这组数据与黄河治理案例形成的张力,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变得可触可感。而实践课上麦秸画的制作,更让低碳理念有了温度——学生们将废弃秸秆转化为艺术品的过程,正是“变废为宝”的生动诠释,红色基因里的生态智慧就这样融入青春血脉。

  图为 团队成员与高二学生课堂互动

  乡村探路:基层实践中的低碳答案

  砂坝村的晨光中,649年的村史与新时代的低碳实践交相辉映。村史馆里,合肥工业大学帮扶的老物件与电商直播间的新农货构成奇妙对话,诉说着乡村发展的迭代升级。队员们在模拟带货时发现,“纯天然”标签背后是生态农业的底气,而网络销售渠道的拓展,正从源头减少农产品浪费,让“绿色”成为乡村经济的新增长点。

  村民口中“河沟干净了”的朴素评价,折射出乡村生态治理的实效。老中青三代党员座谈会上,不同年代的实践轨迹清晰勾勒出绿色发展脉络:老党员记忆里“肩挑手扛修水渠”的奋斗,与青年党员推动的“绿色灌溉+旱厕改造”新实践,共同诠释着红色传承在生态治理中的延续。这种传承不是简单复制,而是将“自力更生”的内核转化为适应时代的低碳实践,让乡村振兴有了可持续的动力源。

  图为 团队成员与当地村民交谈

  社区走访:架起倾听民意的绿色桥梁

  为深入了解城市居民对于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认识,团队走进社区,用一天时间与社区干部、居民面对面交流,记录垃圾分类、积分超市兑换、节能改造等10余项基层创新做法,入户了解真实痛点与需求,为后续方案设计提供“第一手坐标”。

  “您好,我们是社区‘绿色管家’,今天来聊聊怎么把日子过得更环保。”社区刘主任带领网格员挨家挨户敲门,用“拉家常”的方式把“绿色家庭”评选标准送进寻常百姓家。“城里人种啥地?”五年前,当老党员周爷爷把废旧泡沫箱改造成花盆、在阳台搭起“微型苗圃”时,邻居的质疑声此起彼伏。如今,十多户居民在他的带动下“拆杂增绿”,公共绿地面积大大增加,展现出基层党员在生态治理中的示范力量。实践成员在调研日志里写道:“一盆绿植、一次积分兑换,低碳不再是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红利”。团队调研发现,社区治理的关键在于将“高大上”的环保理念转化为“接地气”的生活实践,而党员带头正是打通这“最后一公里”的关键。

  图为 团队成员与老党员同志交流

  政策寻道:制度框架下的发展蓝图

  在灵璧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农业农村局展开的的“绿色低碳发展”专题座谈会上,调研团从“听汇报”转向“问指标”,系统拆解灵璧在工业、农业及能源利用三条战线上的减碳路径:发改部门亮出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建设成绩单;农业农村局端出“秸秆利用”“光伏+食用菌”等跨产业循环案例,展示农业领域碳汇与减排协同的“灵璧方案”。政策实践的成果令人振奋:农药化肥使用量下降12%、秸秆利用率超95%、3个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园的辐射效应,这些数据背后是“党建+生态”模式的系统发力。

  烈士陵园里绿色祭扫与红色教育的结合,更彰显出“绿色发展”与“红色传承”的深层共鸣——正如党员们重温入党誓词时的承诺,革命先烈守护的土地,正被新一代以生态方式珍视着。

  图为 团队成员与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人员交流

  图为 团队成员与农业农村局人员交流

  红色基因不是陈列馆里的标本,而是能转化为低碳治理的实践力量。绿色发展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通过课堂启蒙、乡村实践、社区行动层层落地的具体路径。合工大学子用脚步丈量的,不仅是灵璧的土地,更是青年参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的责任之路。当红色信仰遇上绿色理念,便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画卷上,绘就出最动人的青春色彩。

  图为 指导老师与党员同学在烈士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

  文字:杨紫越、杨粟

  图片:谢世昊

  审核:朱苇苇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门户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showinfo-16-15604-0.html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 Q: 358067079

邮箱:35806707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