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在广袤乡村大地上践行青春担当,助力乡村教育发展。8月10日-8月15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信光青禾”社会实践队以通信基础知识为科普内容,赴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冷碛镇黑沟村,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通信科普的种子在群山深处生根发芽。
【精心筹备,座谈启航,共绘科普蓝图】
为确保科普课程质量,实践队自7月便启动筹备工作。此次科普课程秉持“听得懂、摸得到、带得走”的设计理念,涵盖通信技术演进、基础原理讲解、趣味手工实验、通信生活应用等核心内容,共计30课时。紧扣设计理念,团队还编撰了图文并茂的科普教材《通信魔法书》,配套开发出包含模拟核心电路板等在内的实用教具,为知识传递提供了坚实支撑。
8月10日下午,“信光青禾”通信科普实践队抵达黑沟村党群服务中心开展科普动员座谈会。黑沟村党支部书记余春霖,驻村第一书记陈鹏飞,学院团委书记盛小芳,参与科普的学生和家长以及支教队全体成员等30余人出席本次会议。会上,实践队详细介绍团队情况,了解当地村情学情,并针对家长提问进行现场答疑,以期更精准地契合当地孩童的学习需求,为此次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课程递进,探索求真,智慧启新程】
在五天的科普教学里,实践队以“趣味导入-动手实践-理论深化-生活应用”的递进式内容为脉络,两两搭档授课。通过纸杯穿绳制作“土电话”、彩旗起落模拟烽火传信,带领小朋友探索通信的奇妙起源;电路连线模拟“红绿灯”、摩斯密码破译方法,感受信息传递的奥秘。整个教学课程中,小朋友兴趣浓厚、积极专注、踊跃互动,实验操作规范度与完成度俱佳。部分学生在掌握知识要点后,还能主动担任“小老师”,站上讲台,用稚嫩清晰的声音分享所学。
为加强科普成效,实践队采取“边授课边调研”的动态模式,设计了“学生访谈+家长走访+问卷调研”的教学反馈方案。通过走入10余户村民家中开展访谈,收集有效问卷共100余份。调研发现:一方面,小朋友渴求学习通信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家长希望提供学习的机会,但受制乡村教育的现实条件——科普缺老师、课程无教具、教学没平台,于是通信科普便有了具象化意义。在调研过程中村民拉着队员的手说:“你们来娃儿很开心,去活动室比上课还积极,以后一定要再来!”
【青春担当,责任在肩,科普意义非凡】
科普之路,始于脚下崎岖。从村民家到党群服务中心,“上学放学”来回六公里,一辆电瓶车、一辆送货车成为唯一的交通工具。一周的科普教学,队员们的心情从忐忑到从容,和小朋友之间的相处从陌生到不舍。感受乡村教育发展,锻炼科普教学能力,培养担当奉献情怀。当亲自走过山路才知道——山很高,路很远。
在这个蝉鸣与松涛交织的夏天,通信学子与山区儿童共同书写了一段关于成长与梦想的故事——让科学知识翻越崇山峻岭,让青春担当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未来,“信光青禾”通信科普实践队将继续以专业为笔、以情怀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留下更多青春印记,让通信知识传入更远的山区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