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国内资讯

追寻红色足迹 砥砺青春担当——安徽理工大学青年赴江苏洪泽开展红色教育实践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筑牢青年信仰之基,2025年7月7日,安徽理工大学“渔鼓新声”实践团赴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筑牢青年信仰之基,2025年7月7日,安徽理工大学“渔鼓新声”实践团赴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西顺河镇,开展以“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使命”为主题的革命传统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瞻仰红色遗迹、缅怀革命先烈、聆听守护故事,引导青年学生深刻体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红色精神内核,激发使命担当,以实际行动践行青春誓言。

瞻仰革命英雄,感悟信仰力量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实践团首先来到西顺河二十六烈士陵园陈列馆。馆内珍贵的历史资料和生动的场景再现,将新四军将士浴血奋战的壮烈史诗展现在成员们眼前。步入陵园,苍松翠柏间安息着二十六位革命烈士。庄严肃穆的墓碑上,镌刻着烈士们的英名和光辉事迹,无声诉说着生命的厚重与信仰的不朽。“对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的谆谆教诲在成员们心中激起强烈共鸣。在巍峨的二十六烈士纪念塔前,全体成员肃立默哀,沉痛悼念,并集体诵读了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字字千钧,革命先辈在生死考验面前展现的浩然正气、坚贞不屈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穿越时空,深深震撼着每一位青年的心灵,让红色信仰的种子在心中深深扎根。

图为调研团参观西顺河二十六烈士展览馆

图为调研团集体向烈士敬礼

聆听半世守护,感悟传承真谛

纪念塔旁,守陵人左兆祥老师为实践团成员动情讲述了他三十年如一日守护陵园的感人故事。“守护这些为国捐躯的英灵,是我一生的事业,更是我对父辈革命精神的传承。”他的父亲左建洪,16岁投身革命,身经百战,负伤十余次,火化后骨灰中仍留有弹头。这位历经战火洗礼的老兵,退伍后没有选择安逸,而是毅然担起守护战友英灵的重任,直至生命终点。 父亲深夜讲述先烈事迹时饱含热泪的情景,成为左老师坚守岗位最深沉的精神动力。左家父子,一位在烽火岁月中为民族解放浴血奋战、奉献一切,一位在和平年代里选择默默守护、终身相伴。两代人的选择不同,战场各异,但那份对信仰的忠诚、对英烈的敬仰、对责任的担当——“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红色精神内核,在他们身上一脉相承,熠熠生辉。 这份跨越数十载、于平凡中见伟大的坚守,正是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最生动、最感人的诠释,让在场的青年学子无不动容,对“传承”二字的分量有了刻骨铭心的理解。

图为守陵人左兆祥老师讲解守陵历史

砥砺青春担当,践行时代使命

站在庄严肃穆的烈士纪念塔前,回望峥嵘岁月,聆听两代守护者的故事,实践团成员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淬炼和精神洗礼。大家更加深切地领悟到“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递到新时代青年手中。成员们纷纷表示,传承红色基因,不仅要铭记历史、敬仰英雄,更要深刻感悟并自觉践行蕴含其中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核。 这种精神,是左建洪烈士们战场上的英勇无畏,是左兆祥老师数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作为新时代青年,要自觉将这种精神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刻苦学习、增长才干的具体行动,转化为未来投身国家建设、服务人民需要的强大动力和坚定担当。 要像革命先辈和守护者那样,在各自的岗位上,以奋斗的姿态和奉献的精神,走好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图为调研团与左兆祥老师探讨革命信仰

此次洪泽红色教育实践活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淬炼和精神洗礼。安徽理工大学“渔鼓新声”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保护好、利用好洪泽丰富的红色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红色基因焕发时代光芒,让非遗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发展,是激活乡村文化活力、赋能产业兴旺、实现全面振兴的关键路径。

(撰稿 方思涵、王怡、严鸣)

(指导老师 张彦、郭敏)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门户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showinfo-2-15370-0.html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 Q: 358067079

邮箱:35806707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