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逐梦沃野,谱写乡村发展的“四季歌”
在贵州省黔东南施秉县白垛村的广袤沃野上,有这样一位身影,他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心温暖民心,用智慧谋划发展,他就是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派驻白垛村的第一书记董帅。寒来暑往,四季更迭,董帅在这片土地上,奏响了一曲动人的乡村振兴“四季歌”。
一、解难题,播撒乡村发展的春日希望春日的白垛村,万物复苏,董帅也在此时开启了他为乡村发展播撒希望的征程。他坚持把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把群众“盼的事”变成驻村干部们“干的事”。
董帅带领驻村工作队以“铁脚板”丈量民情,将脚步深深扎进乡土。他对每一户脱贫户、监测户的情况如数家珍,逐户走访时,不仅详细记录人口结构、收支明细,更透过数据洞察潜在风险,为防返贫筑牢“动态监测网”。同时,他积极链接社会资源,定期为村里孤寡老人送去米面粮油,让慰问不止于物质帮扶,更化作驱散孤独的精神慰藉。面对两名陷入厌学困境的孩子,作为国家心理咨询师的他,在村委会设立临时辅导室。在这里,他用温和的话语叩开少年封闭的心门,以专业方法引导情绪疏解。经过数月陪伴,孩子们从抵触课堂到主动制定学习计划,眼中重燃求知的光芒,更立下“走出大山、学成归来”的志向。这场蜕变不仅重塑了少年的人生轨迹,更见证着他以专业赋能、用爱心耕耘的驻村担当。
董帅始终以敏锐“眼力”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在田间地头调研中精准捕捉民生需求。他多方奔走争取 50 余万元资金,将其化作乡村发展的“毛细血管”。产业路穿田而过,打破山地运输桎梏,让村民可以开着农机驶入田园;年久失修的沟渠经修缮后重新焕发生机,保障千亩农田灌溉无忧;新增的道路护栏为蜿蜒村道系上“安全绳”,太阳能路灯在夜幕中次第亮起,照亮村民归家的路。产业路修通那天,村民宋大哥热泪盈眶:“以前肩挑背扛,现在农机直接开到地头,日子更有盼头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不仅是钢筋水泥构筑的基础设施,更是架起乡村振兴的“希望之桥”。每一块铺路石、每一盏路灯,都凝结着他“为民办实事”的初心,承载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带队伍,燃起干群奋进的夏日热忱夏日的阳光炙烤着大地,而董帅带领白垛村队伍的热情却比骄阳更盛。他深谙乡村发展的核心要义,唯有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才能为村庄注入永续发展的动能。于是他把队伍建设作为推动工作的“着力点”。
凭借金融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的长期积淀,董帅将理论学习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思想引擎”。他定期组织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在那间始终灯火通明的会议室里,围绕党中央对乡村振兴的部署展开深入学习和研讨。激烈的思维碰撞声此起彼伏,从乡村产业振兴的政策解读到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干部们在他的引领下,不仅提升了业务素养,更精准锚定了工作方向,让乡村振兴战略在白垛村落地生根有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在人才培育上,董帅秉持“青年兴则乡村兴”的理念,全力打造乡村发展的“人才蓄水池”。他牵头成立白垛村大学生联络站,通过返乡座谈会搭建沟通桥梁,为青年学子颁发“乡村振兴推介官”聘书,还争取 8000 元奖助金,奖励当年考取本科和研究生的 10 名学生。当青年学子接过聘书与奖金,眼中闪烁的自豪与使命感,正是他期待的星火。他坚信,这些怀揣理想的年轻人,必将成为反哺家乡、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为白垛村的未来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三、谋发展,撷取增收致富的秋日果实秋日是收获的季节,董帅也在为白垛村谋划着收获增收致富的果实。他将产业发展作为推动工作的“关键点”,将目光投向更长远的发展蓝图。
他积极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将乡土特色转化为发展动能。争取 30 万元资金,将废弃多年的老村委会改造成集“展示、产销、直播”于一体的村集体公司基地,并打造“前端种植—中端加工—后端销售”的全链条服务。例如,他联合当地食品加工厂,采用低温冷榨技术,将猕猴桃加工成不添加防腐剂的鲜榨果汁,并注册商标,让初级农产品具备品牌价值,让乡土特色融入现代消费场景。猕猴桃汁一经推出,他便主动对接市场,3 个月内销售额达 30 余万元。此外,他还争取资金 140 万元新建厂房,配套引进智能化烘烤设备与高精度水果分选线,为农特产品加工装上“智慧大脑”,将传统手工生产升级为工业化流水线作业,让乡土风味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
他以敏锐的发展眼光,深度挖掘白垛村“红”与“绿”的双重底色,全力奏响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新乐章。他成功争取 90 余万元资金,努力将蓝图化作现实。在其精心规划下,昔日闲置的农房摇身一变,成为充满乡土韵味的特色民宿;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与生态景观,特色研学项目也应运而生。想到未来研学队伍穿梭在乡村街巷,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青山绿水间,他眼中满是憧憬,期待着农文旅融合为白垛村带来全新的发展生机。
他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为破题点,争取 10 余万资金化作激活低空经济的“金钥匙”,携手专业机构在白垛村开辟无人机应用新场景。通过搭建智能化无人机作业平台,植保喷洒、鲜果吊运等服务陆续落地,相较人工效率可提升40 倍。与此同时,他力推“农民飞手孵化计划”,支持乡村青年参与系统化培训和考试,帮助村民从“庄稼汉”变身“云端飞手”,让“天空经济”成为农业增效、村民增收的新引擎。
四、聚合力,携来人人帮扶的冬日暖阳冬日虽寒,但董帅为白垛村汇聚的帮扶力量却如暖阳般温暖。他把引资源作为推动工作的“支撑点”,努力凝聚各方力量参与乡村振兴。
他深度盘活资源潜能,推动单位系统帮扶力量与白垛村发展需求深度耦合。通过精准牵线搭桥,构建起“党建联建+公益帮扶+消费帮扶”的三轮驱动模式,让帮扶资源转化为发展实效。在党建联建方面,他推动形成常态化帮扶机制,与各单位开展支部共建活动,通过联合主题党日、政策宣讲会等形式,将党建活力转化为乡村治理动能。公益帮扶项目累计覆盖村内 100 余名学子,从“青苗助学计划”到“圆梦奖学金”,让教育关怀直达基层末梢,为乡村未来播种希望。
消费帮扶方面,他搭建起“单位集采+职工认购+电商直销”的立体销售网络,推动各单位累计采购白垛村农特产品超80 万元,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
他更着力整合外部资源力量,与中央财经大学达成合作,在白垛村设立研究生乡村振兴服务站,组织师生开展实地调研、直播带货等创新实践,并形成《农文旅融合发展可行性报告》等 3 份专业成果,让学术智慧直接转化为市场动能。
此外,他主动对接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公益基金会等专业机构,汇聚专家团队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精准把脉、建言献策,通过搭建人才赋能平台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核心驱动力。在他的统筹推动下,白垛村已从昔日封闭的山间村落蜕变为多方协同的乡村振兴共同体。
定点帮扶的重任,不仅是政策文件上的铿锵字句,更是沉甸甸的民生期盼。2025 年,白垛村捧回“全国文明村镇”殊荣。董帅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黔东南群山中执笔作答,让希望的田野在四季更迭中生长出乡村振兴的鲜活答卷。(曾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