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7月19日至20日,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薪火传耕"研究生服务实践团赴莆田市涵江区开展科技支农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青年学子传承‘漏头精神’,植保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深入梧塘镇漏头村、双福村及林美村百亩枇杷生态产业园区,通过实地调研、技术指导等方式,为当地特色果树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传承"漏头经验",科技助力产业发展
在"漏头经验"产生地梧塘镇漏头村,实践团师生深入荔枝、龙眼种植区开展系统调研。博士研究生们采用五点取样法,对荔枝毛毡病、龙眼木虱等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同时,团队成员运用专业设备监测土壤pH值及湿度情况,分析病害与环境因子的关联性,为科学防治提供数据支持。在双福村百年荔枝园,团队针对普遍发生的荔枝毛毡病展开专项调研,详细记录病叶率、病果率及果园管理措施,并结合农户访谈追溯病害暴发规律,为后续制定精准防控方案奠定基础。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农户家中荔枝树进行“问诊”。薛煜凡 供图
创新技术应用,推动绿色发展
7月20日,实践团深入林美村百亩枇杷生态产业园区,重点调研困扰果农的枇杷枝干腐烂病。团队师生深入百亩果园,实地观察病株症状,采用随机取样法,逐一统计不同区域枇杷枝干腐烂病的发病率,并与园区技术人员详细交流该病害的历年发生规律和防治难点,为后续研究积累关键数据。
图为服务团成员在调查枇杷叶部病虫害发生情况。 薛煜凡 供图
调研间隙,园区负责人带领师生参观了核心的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调研过程中,园区负责人向师生们详细介绍了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的运行情况。实践团成员结合专业所学,就系统控制逻辑优化、管网布局经济性设计、肥料配比科学性等问题与技术人员展开深入探讨,并通过实测数据验证了系统运行效率。
图为果园工作人员向服务团成员讲解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薛煜凡 供图
科技服务到田间,精准帮扶解难题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土壤酸化加重病害、农药施用时机不当等果农普遍关切的问题,服务团现场初步提出了解决方案。针对土壤酸化问题,团队建议通过施用有机肥、石灰等措施改良土壤;对于农药施用时机不当的问题,则详细讲解了科学用药的时间节点和方法。为提供持续技术支撑,服务团不仅详细解答了农户的现场疑问,还向各村种植户发放了印有服务团植保专家联系方式的“博士医生农技服务卡”,以便农户后续可便捷获得专家指导。现场发放的《枇杷主要病害图谱》《荔枝龙眼绿色防治历》因其图文并茂、实操性强,同样受到农户热烈欢迎,大家争相领取并仔细翻阅。
图为团队成员为农户介绍发放的《荔枝龙眼绿色防治历》等。薛煜凡供图
扎根沃土践初心,科技赋能谱新篇。此次实践活动以精准调研为抓手,不仅有效提升了青年学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更通过详实的数据采集与分析,为当地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实践团队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化调研成果,系统梳理形成《特色果树病虫害防控建议书》,通过建立长效帮扶机制,推动"漏头经验"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